蟬蛻,別名蟬衣、蟲退、知了皮。產于夏秋7-9月間,由樹上或地面上收集蛻殼,去凈泥土,晾干即可。野生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平原地帶。主要產地為山東菏澤、聊城、臨沂、日照、定陶、平邑,河南的開封、商丘、安陽、新鄉、周口,河北的保定、滄州、邯鄲、邢臺,安徽的亳州、宿州、太和、碭山,江蘇的徐州、宿遷、南通等地,四川、重慶、湖北、浙江等地也有少量分布。蟬在古代以成蟲蚱蟬入藥,后因不易捕捉而改為蟬蛻。2000年以前蟬蛻價格一直在15-35元之間徘徊,由于其質輕收集需要大量勞動力,產地對此不感興趣,導致產量連年下降。終于,在2003年,蟬蛻市場庫存減少,價格直線上漲,03年非典時期升為50元,05-06年升為60-70元,2010-2011年升為90-100元,2013年9月升為125-135元。究其漲價的原因,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。
一、食用量大增導致蟬蛻生產鏈條遭到破壞
近年來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的保健意識也在不斷提高,而純天然無污染高營養的天然食品受到人們的追捧。這其中有蠶蛹、蟬蛹、豆丹、蝗蟲、蝎子、黃粉蟲等都已經搬上了人們的餐桌,且供不應求。蟬蛹作為野生食品,不添加激素,無污染,經過科學證實,蟬蛹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及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,長期食用能強身健體,提高免疫力。為此,到每年的7-8月蟬蛻產新時節,蟬蛹收購異;鸨,價格也是逐年上漲,收購價由前幾年的0.3元/個升為今年的0.5元/個,且依舊供不應求。蟬蛹的大量食用,使得蟬蛻的生產鏈條遭到嚴重破壞,進而使得蟬蛻產量年年下降。而從收益上看,每個蟬蛹的價格是0.5元,而每個蟬蛻的價格最多只有0.1元(蟬蛻每公斤1300多個,按每公斤125元計算,折合每個0.096元),收購價格更低,相比之下,人們更愿意捕捉蟬蛹。
二、農村勞動力匱乏導致蟬蛻產量難有增加
隨著我國城鎮建設的不斷推進,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,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的缺乏。由于蟬蛻資源分布零散,收集需要大量的農村勞動力,而如今在農村平時很難見到20-40歲之間的青壯年勞動力(農忙時節除外)。而老一輩的采藥人因為身體原因多數已經不再采集或是少有采集,年輕人嫌收益低不愿采集。這直接導致了蟬蛻產量難有大幅度的增加,即使是價格上漲。
三、氣候異常導致蟬蛻產量下降
今年7-8月份,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遭遇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,其中包括河南南部、安徽大部、湖北北部、江蘇北部、浙江等地旱情較為嚴重。而北方卻遭遇的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,其中包括山西南部、河南北部、河北大部、山東、東北三省等地洪澇嚴重。受其影響,各地減產幅度不一,其中四川、重慶、陜西、山西、湖北等次產區減產嚴重,約在70%左右,而江蘇、安徽、山東菏澤等主產地減產幅度約在40%,河南等地減產幅度約在30%,河北產地產量不大,與去年基本持平。預計全國減產總幅度在30%-40%。
三、新農村建設使得蟬蛻生存環境遭到破壞
近年來,隨著國家政策對農村建設的扶持,農村的醫療、衛生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。俗話說: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。如今農村已基本實現了公路村村通。農民的生活水平也確實提高了很多,現在農村蓋房基本都是小洋樓、水泥鋪路或院,為的是干凈,不刮土。而樹木能砍的也都砍了,為的也是干凈,不掉樹枝、樹葉、小蟲子。疏不知,這些都是蟬蛻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。沒有了泥土地,蟬蛹不能破土而出,沒有了樹木,蟬不能生存繁衍。不知不覺中,我們已經破壞了蟬的生存環境。
四、用量上升庫存下降,使得蟬蛻供求進一步緊張
蟬蛻具有疏散風熱,透疹利咽,明目退翳,祛風止痙的功效。主治風熱感冒,咳嗽,頭暈,麻疹不透,咽痛音啞,目赤翳障,風前瘙癢,小兒驚癇、夜啼、破傷風等癥。2000年以前蟬蛻年用量約在400-500噸。近年來,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,亞健康人群不斷增加,風熱感冒、咽炎等癥患者日漸增多,而蟬蛻對于治療風熱感冒、咽炎、咳嗽等類病癥療效確切,以蟬蛻為原料的新藥不斷增加,為此預計蟬蛻全國年用量上升為800-900噸。其中亳州市場年走貨量占一半以上。庫存方面:經過連續三年的減產,蟬蛻庫存得到良好消化。以亳州為例,往年每到產新季節,亳州交易中心馬園、白衣路口就會有大量從周邊產地趕來銷售蟬蛻的商販,而今年卻寥寥無幾。今年產地的庫存量也多數見底,以安徽主產地碭山青龍集為例,前年產地商販庫存量約在100多噸,而去年產新前產地仍有幾十噸的庫存量,今年產新前產地只有寥寥幾噸的庫存。正因如此,才導致了蟬蛻產新不降反升的局面。
總之,蟬蛻做為野生品種,其后市最終將如同蝎子、桑蛸、水蛭等品種一樣。拋開囤積就經營而言,蟬蛻也不失為一個可長期經營的好品種。正如同那句藥材經營老話一樣:“買漲不買跌”。順勢而為就如同順風騎車一樣輕松,經營品種亦當如此。(付一)
|